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|“苏武牧羊”散射的民族气节和国家尊严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3-06-04浏览次数:58


“苏武牧羊”散射的民族气节和国家尊严

 ——《苏武传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

 

课程名称 语文4

课程性质: 公共基础课

授课对象: W21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1班W21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2班、W21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1班

使用教材: 人教版《语文》选择性必修中册

课程主讲人:人文社科学院 滕春玉

 

一、教学目标

彰显“历史的现场”人文主题,“回放”历史人物的历史瞬间,交融民族气节、国家尊严、文化自信、忠贞守信等思政内容。具体目标如下:

知识目标:了解班固《汉书》纪传体和苏武牧羊史实,积累文史常识和古文特殊字词句式。

技能目标:赏析对比手法、语言描写刻画历史人物的妙技,练写人物短评。

情感目标:体验苏武爱憎分明、忠贞爱国、不亏大节的坚执与担当。

价值目标:史为鉴,人为镜,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,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、民族气节、使命担当,增强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、使命自信。

二、教学重难点

1.教学重点

1)品鉴历史人物的塑造方法,掌握人物传记对史料的审核与取舍的原则。

2)“回放”历史的现场,体悟苏武“留胡节不辱”的高尚人格与民族气节。

3)探看“苏武牧羊”散射的光芒,探究其照进当代的现实意义。

2.教学难点

掌握古今异义词语及特殊句式;运用史鉴、人鉴、对比、历史重现、角色扮演等方法,回放历史的现场,树立历史观、民族观、国家观、文化观

二、教学案例设计

1.主要思路

用我国家喻户晓的“苏武牧羊”成语故事作引,熟中养新,熟中生巧,接入传记中苏武坚守民族气节、历险克难、维护国家尊严、不辱使命这一主线,综合运用先入为主、历史重现、角色扮演、史鉴、人鉴、小组辨析、我抒我见、画龙点睛、环环相扣、隐性渗透、歌乐怡情等表现形式,设计一网打“进”、历史重现、史海钩沉、古文今译、问题抢答、角色扮演、分组讨论、师生同唱、学以致用等9个环节,“回放”苏武留胡十九年的主要经历及重要场面,加强人物传记鉴赏方法指导和写作训练,对比强化 “个人荣耀与民族气节” “家庭利益与国家尊严”“利诱与坚执”“知遇与感恩”等课程思政元素,引导学生树立历史观、民族观、国家观、文化观、职业观。

2.具体措施

第一环(课外3-5小时):一网打“进”,先入为主。(隐性渗透、角色扮演、历史再现)

课前完成三项任务:上网查找“苏武牧羊”的故事资料;学唱“苏武牧羊”歌曲,牢记歌词;指定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文中的三位主要人物。

第二环(10分钟):历史再现,画面成“真”。(角色扮演式、历史再现式、故事会式、隐性渗透式)

学生演绎“苏武牧羊”画面:一位老者白发苍苍,衣衫褴褛,手持旄落的汉节,在荒无人烟的冰天雪地里且歌且行且牧羊……


老师提问:“他是谁?这是哪一个成语故事?”

学生抢答,在老师引导下,根据查找的资料,简述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。

老师再抛出问题:“成语故事只讲述了苏武留胡的一段磨难,其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,却光照中华两千余年。事实上,苏武出使匈奴九死一生,东汉有位史学家为他立传,这位史学家是谁?他把苏武写进了哪部史书?”

第三环(5分钟):史海钩沉,积累文史。(问题抢答式、隐性渗透式)

学生抢答、老师补充有关班固、《汉书》及《汉书·苏建传》的文学常识,重点讲述班固记史坚持儒家正统的思想观念,“于序事中寓论断”;纪传体例记史法的传承;《苏武传》选自《苏建传》,因而省略苏武生平记述。这些都为后续分析苏武爱国志士形象铺陈。

第四环(25分钟):古文今译,梳理情节。(隐性渗透式、问题抢答式)

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体验,对照注释翻译原文,疏通文理文意,明确本篇传记文学的结构脉络:奉命出使——因变被扣——卫律逼降——幽置地窖——苦守北海——李陵劝降——获释归汉。在此过程中,对叙述苏武人格、气节有关的重要句、段进行设疑提问,引导学生精读文本,想象体验苏武的人生遭际,品析苏武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爱国志士形象。

第五环(5分钟):分角朗读,品嚼语言。(画龙点睛式、角色体验式)

引导学生掌握人物塑造常用的环境烘托、语言描写手法,找出传记所述苏武身处的恶劣环境,划出传记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,同时抢答问题,代入角色朗读原文,品嚼个性化语言,比较苏武与有交集人物截然不同的表现,更加倾倒于苏武的高风亮节。

第六环(10分钟):角色扮演,再现场景。(角色扮演式、隐性渗透式)

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,再现苏武留胡遭遇的场景,引导学生揣摩并表演历史人物的语言、动作、表情,入情入境。

再现场景1——卫律逼降。请两位同学,一位扮演卫律,居高临下,盛气凌人,剑指苏武,对苏武恐吓、威逼、利诱;另一位同学扮演苏武,大义凛然,岿然不动。

再现场景2——李陵劝降。请两位同学,一位模仿李陵以老朋友的姿态设酒开宴,推杯换盏,推心置腹,现身说法诱导劝降;另一位模仿苏武有礼有节,立场坚定,不为所动。


这两个情景设置和角色表演,在对比反衬中进一步突出传主苏武的高大形象,为下文深入探讨其人格魅力奠定基础。

第七环(15分钟):分组讨论,探究主题。(讨论辨析式、隐性渗透式、案例穿插式)

分组讨论问题:

A.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,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,前后是否矛盾?(一、二组)

B.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,苏武的措辞和态度为何迥然不同?(三、四组)

C.苏武出使匈奴,被扣押19年,妻离子散,家破人亡,这样的坚守值得吗?(五、六组)

各组派代表分享,教师点评。

第一二组分享:不矛盾。因为被匈奴审讯时,苏武想自杀,是避免给国家带来羞辱;被卫律审讯前,他引刀自刺,以求杀身成仁。流放北海后被单于摧毁肉体,干扰心志,他顽强求生,因为他铭记使命。教师点评:大家的总结很中肯。苏武的确是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使命和行为准则,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,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,他的对抗方式随之发生变化。这也启示我们:不论面对何种危难和困境,不论世事如何变迁,我们要始终牢记,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,民族精神气节重于一切。

第三四组分享:卫律原是汉使,却投降匈奴,是贪图富贵、背信弃义的小人,是敌人,所以苏武冷嘲热讽,针锋相对。李陵曾为汉朝立下战功,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,被汉武帝诛灭家族,与苏武亦敌亦友,所以苏武有礼有节,坦诚相待。教师点评:除了同学们所说的原因,苏武的态度还与劝降者的手段有关。卫律用恐吓、威逼、利诱软硬兼施逼降,苏武就义正辞严地指责他卖国求荣。李陵用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的柔性方式劝降,苏武就有理有节绵里藏针地回应。不同的态度,体现了苏武爱憎分明、立场坚定的品格。这启示我们:对人对事要审时度势,因人而异,同时要坚持本心,坚守原则。

第五六组分享:苏武坚守19年值得,因为他是一位外交官,对外代表着汉朝的形象。教师点评:同学们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。苏武是位外交官,使命未完成,他必须坚守。还有另外一面,苏武懂得感恩,愿意“杀身自效”,以报答汉皇的知遇之恩。忠君即爱国,这是班固把儒家正统思想附着在传记人物苏武身上。苏武坚守的是国家使命,是民族气节,是感恩之心,这是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精髓,是我们立足的根,不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,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根留住。

第八环(10分钟):各抒己见,师生同唱。(隐性渗透式、歌乐熏陶式)

苏武具有哪些高尚品格?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加以总结。教师点拨归纳:苏武为国效力,忠贞不渝;为人正直,不卑不亢;坚忍不拔,光明磊落;大义凛然,宁死不屈;知恩感恩,无怨无悔……他崇高的民族气节、强烈的爱国意识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我们,正因为如此,苏武才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,千古流芳! 

教师播放苏武牧羊配乐,带领全班同学合唱,用苍凉悲壮的氛围和直击肺腑的歌声,将苏武坚守的民族气节和国家尊严定格在学生的心里:苏武留胡节不辱,雪地又冰天,苦忍十九年,渴饮雪,饥吞毡,牧羊北海边……”



第九环(课内10分钟,课外30分钟):学以致用,延伸拓展。(画龙点睛式、专题嵌入式)

课堂作业:请同学们 揣摩《苏武传》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,尝试以班固的视角,写一则人物短评。

课外活动:“苏武牧羊”散射的光芒照进当代,有何现实意义?请大家以宿舍为单位,围绕《时代与信仰》这一主题,进行讨论、辩论,宿舍长将大家的发言记录下来,下次课进行交流。

3.教学效果

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,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,苏武坚守民族气节、历险克难、维护国家尊严、不辱使命这一主线贯穿始终,线上线下、课外课内、教室宿舍无处不“上课”,无人不思政,无隙不渗透。历史再现、角色扮演、师生同唱等“耍玩”活动让学生玩中取乐,乐中明义。

实际效果因班级情况略有不同:

W21婴幼儿1班课堂效果最好。学生课前预习到位,课堂紧跟教学环节,积极思考,踊跃发言,讨论热烈,观点明确,有理有据,角色朗读惟妙惟肖,笔记认真,作业完成质量高,显示其良好的听课效率和语文素养。

W21婴幼儿2班+W21现代家政1班课堂气氛最活跃,学生热情高涨,抢答积极,角色扮演(3名男生)栩栩如生,师生同唱,参与度高,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,真正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,但对讨论题理性思考的深度待加强。

三、教学设计反思

1.特色创新

(1)始终“耍玩”,“玩”中明理。从课前角色分配,到课中角色扮演、师生同唱,再到课外宿舍讨论,均在引导学生“玩”起来,在各种“玩耍”中,回放历史的现场,唤回历史人物,体验苏武留胡牧羊的磨难,感受人性之光,本课思政的核心点因此悄然融入。

(2)灵活多变,不离其宗。本课设计了9个环节,每个环节至少采用两种课程思政教学法,每个环节各有侧重内容,各有外在形式,环环相接,环环相扣,但万变不离其宗,每个环节都服务于 “民族气节”“国家尊严”这一课程思政核心点,服务于树立历史观、民族观、国家观、文化观。

(3)师生同“忙”,师生同唱。在整个过程中,学生是主体,为完成老师下达的各阶段的各种任务不停地写、划、演、唱、说、作;老师是主导,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停地设计、排演、点拨、归纳、指挥、合唱,师生同忙,同唱。高端严肃的主题与互动活泼的氛围相得益彰,课程思政水到渠成。

2.改进思路

(1)课程思政求精不求全,语文课具有工具性、人文性和审美性,实际上每课都有思政点,所以思政元素运用恰当和适量是关键,并非越多越好。

(2)课程思政要把握好契机,顺时顺势顺机融入思政元素,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—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职业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

(3)探索语文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,实现师生共情共理共鸣的深度融合,打造语文“金课”课堂。